福州油紙傘是源于中國的一種紙制傘,亦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、朝鮮、越南、琉球、泰國、老撾等地,并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。隨著一些客家人遷到臺灣定居,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亦有所發展。油紙傘除了是擋陽外,紙傘傘面張開后形成圓形,且“油”與“有”諧音,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。男子16歲成年禮時,也會以相同理由贈予一對紙傘。
2008年江陽區政府把“油紙傘制作工藝”申報為“國家非物質性文化遺產”并成功獲得批準。
從油紙傘問世到它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過了將近400年,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,用他們的的“匠心精神”把油紙傘做成了一個傳奇。
制傘業起源于明末清初,其生產制作歷史與老窖差不多。上世紀四、五十年代,是油紙傘的“黃金時期”。特別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,靠近小市碼頭的珠子街是當時的“油紙傘一條街”。極盛時期,境內共有大小油紙傘生產廠家100多家,從業人員上萬人,主要集中在現江陽區藍田、泰安、沙灣、分水、一個彌陀、小市等地,年產紙傘2000萬把。歷史上主要以制作雨具的“大紅傘”為主。
上世紀70年代以后,隨著鋼架傘與布傘的的普及,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逐漸取代了油紙傘,以前從事油紙傘生產的人紛紛轉行。至90年代。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在進行生產。
但是作為經久耐用的中國傳統雨具,油紙傘在我國使用歷史已經1000多年。油紙傘的優勢在于,相比尼龍鋼架傘(洋傘),它更加經久耐用,也更加抗風。只是在存放方面有需要注意的地方,例如不要放在過于干燥的地方等。另外,在北方干燥地區,油紙傘不適合長期暴曬。
隨著國家的開放性越來越強,洋傘以更強的包容性迅速占領市場。與此同時,油紙傘的工藝日漸式微。油紙傘工序繁復,制作成本高,利潤少,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,2004年當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繼續這門工藝,當時不少人擔心油紙傘會失傳。2005年10月,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油紙傘再度寄邀請函給江陽區政府,當地油紙傘業就開始復蘇。油紙傘業復蘇后,先在云南、貴州及古藺縣、敘永縣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盛行,作為祭祀、恭賀、饋贈等禮儀用品。不久又出口到日本、新加坡、韓國、香港、澳門等地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