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油紙傘的使用在我國歷史上已有1000多年?,F在除了在古裝影視劇中還能看到它的身影,身邊幾乎已經消失了,然而在朦朧煙雨里穿梭而過的油紙傘,卻是街巷里深情的符號之一。曾幾何時,撐著油紙傘,在雨巷深處徘徊的情景還俯拾可見。在很久以前,古老的坊巷、輕盈的紙傘,就伴隨著福州城的煙雨,浪漫了無數的歲月。
白墻黑瓦青石板,煙雨小巷油紙傘,短短的一首《雨巷》,卻活著無數人夢中的江南。紅色的、綠色的、黃色、藍色的,一把把油紙傘像彩虹一樣排列開來,在單調的夜色里顯的格外亮眼。相傳,油紙傘由王審知入閩時帶入福州,經過千年的發展,越發盛行,到了清末民初。
自古以來,油紙傘就是漢民族傳統的工藝品之一。傳說,在春秋末年,魯班的妹妹將竹子劈成細條,再在細條上蒙上獸皮,伸張如蓋,收攏如棍,制作出古老的雨傘。在東漢紙傘出現后,人們在紙傘上刷桐油以防水,經過歷代不斷的改進,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油紙傘。
隨著紙傘的傳播,不少紙傘也成了當地的文化符號。油紙傘大有來頭。油紙、“有子”音相近,代表著多子多福;傘骨為竹,代表長壽,寓意節節高升;傘形為圓,寓意著幸福美滿、團圓平安。
江南多煙雨,油紙傘亦被稱為“包袱傘”,意思是出門之人所背的包袱里都夾著一把油紙傘。清風吹過,頭頂上油紙傘翩翩起舞,如今,油紙傘遮風擋雨的功能漸漸褪去,觀賞價值卻大大提升。
福建油紙傘不脫骨、不漏水、不褪色,選料精、上油膩、繪花雅,成為全國雨傘之冠。制傘手藝已經傳承千年,正宗的油紙傘以實心、彈力足、韌性大的青山老竹為傘骨原料,經83道工序方可完成。一把花傘名傘,首先要精心選擇三年竹齡的竹子做竹骨,然后精心編排整形,裱褙上好的絲棉紙,聘請繪畫名師手繪孔雀牡丹、梅雀爭春、歲寒三友、粉荷蜻蜓等水墨丹青,加上傘畫師多用橘子紅、蘋果綠等顏色,使花傘畫面上顯得五彩繽紛。撐開以后,只見傘紙薄如蟬翼,色彩艷麗,令人愛不釋手。這些花團錦簇、制作精良的油紙傘之所以為人們所喜愛,也是因為每一把傘中都凝聚著手藝人的心血。
中國五千年多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,在婉轉多情的油紙傘下,在淅淅瀝瀝的煙雨之中,留下了不少動人的傳說。以紅傘為媒,許仙與白娘子留下了才子、佳人的千古佳話,慢慢地,油紙傘也成了美滿愛情的象征,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如今,戴望舒的《雨巷》已經在時光中斑駁,哀怨婉轉的情懷能串起一行行詩句,卻串不起已經走過的歷史,曾經煊赫的油紙傘注定不是這個時代的主角。那些年少時的憧憬也隨著時光淡泊,或許有一天,還能撐一把油紙傘,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的雨巷,去相逢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。
江南雨飄灑蕭然,戴望舒的《雨巷》或許只是時光漏過指縫不經意的恍惚,卻觸動了無數少年的心弦。人們將背影纖纖、婉約似詞的油紙傘當做成那個如丁香一般從雨巷走來的女子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尋記憶里蒼茫的遠景,繼續傳承福州的油紙傘文化。不知不覺,油紙傘作為裝飾,又重新盛行與城市的各個角落。
歷經滄桑、幾番創新,流傳千年的油紙傘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。它是屬于歷史的工藝品,卻兼具著美觀與實用,其古樸溫柔與雅致天成,在現代社會描繪出一道難得的典雅之美